日本軍隊等級的劃分,日本陸軍前期軍銜分為長官(軍官)、長官相當官(軍佐)、普通士兵、專業士兵4類。
其中長官分將官、上長官(校官)、士官(尉官)3等,長官相當官分將官相當官、上長官相當官、士官相當官3等,普通士兵分準士官(準尉)、下士官(軍士)、兵3等,專業士兵分準士官相當官、下士官相當官、兵3類。
日本軍銜是指日本的軍隊里面被授予的職位名稱,明治維新以后,天皇根據兵庫縣知事伊藤博文的建議,建立起中央直轄的軍隊,分為陸軍和海軍兩個軍種。
擴展資料
日本軍銜發展分為傳統和現行軍隊
傳統的軍銜發展,明治維新以后,天皇根據兵庫縣知事伊藤博文的建議,建立起中央直轄的軍隊,分為陸軍和海軍兩個軍種。大元帥為最高統帥銜,授予天皇。當時的日本憲法規定,天皇為陸海軍之統帥,全權定陸海軍之編制及常備兵額,并宣戰講和及宣告戒嚴,凡有重要之軍事,皆親裁之。
現行的日本自衛隊現行軍銜設6等18級:
1、將官:將一、將二、將補。
2、佐官:一佐、二佐、三佐。
3、尉官:一尉、二尉、三尉。
4、準尉。
5、曹:曹長、一曹、二曹、三曹。
6、士:士長、一士、二士、三士。
日本軍銜發展史:
自貞觀四年,日本第一次派出遣唐使之后,此后百年間,不停的有使團前來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將這些帶回到日本,傳播給眾人。這些文化不但包括農學,天文學,繪畫,藝術等,還有唐朝的政治制度,以及官僚制度。
一直從公元700年前后延續到近代。當西方列強為了進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時候,同在亞洲的中國和日本雙方都受到了侵略。日本人為了自強開始向西方學習,走上自強的道路。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日本軍銜
日本的軍官怎么劃分
日本的軍官分為師團長、旅團長、聯隊長、大隊長、中隊長、小隊長 日軍的基本單位是師團,它有多種編制。在抗戰爆發時,日軍有十七個常設師 團是日軍的常備軍,番號依次為近衛、一至二十(內欠十三、十五、十七、十八師 團)。 編制為四單位制,即師團下轄二個旅團,旅團下轄二個步兵聯隊,步兵聯隊轄有三 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一個大隊炮 小隊(二門70mm步兵炮),步兵中隊轄三個步兵小隊,小隊轄一個機槍組(二挺輕 機槍)、一個擲彈筒組(二個擲彈筒)和二個步槍組。師團還轄有一個炮兵聯隊、 一個輜重聯隊、一個工兵聯隊、一個騎兵聯隊(四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以 及其他部隊。 此時的師團分為兩種,一是馱馬制,炮兵聯隊轄有四個大隊(三十六門75mm山炮與 十二門75mm野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四門山炮)、一個步兵炮中隊 (四門步兵炮),總編制為28500人。一是挽馬制,炮兵聯隊有三十六門野炮與十 二門120mm榴彈炮,步兵聯隊轄有一個聯隊炮中隊與一個速射炮中隊(37mm速射炮 四門),總編制為25000人。 此外還有以下一些獨立的特種兵部隊:騎兵旅團(轄二個騎兵聯隊與一個騎炮兵聯 隊、一個裝甲車隊)、坦克聯隊、獨立工兵聯隊、獨立野炮聯隊(三十六門120mm 榴彈炮與十二門75mm野炮)、獨立野戰重炮兵聯隊(二十四門150mm重榴彈炮)、 野戰重炮兵聯隊(十六門100mm加農炮)、獨立重炮兵大隊(八門150mm加農炮)、 迫擊炮大隊(中型迫擊炮三十六門)、獨立山炮兵聯隊、電訊聯隊、鐵道聯隊等等。 抗戰爆發后,日軍又重新組建了十三、十八兩個新編常設師團,又組建了一批 特設師團。所謂的特設師團是指由常設師團的預備役人員所組成的部隊,其番號為 常設師團、聯隊的番號前加一百。其編制大體與常設師團相同,只是騎兵聯隊變為 騎兵大隊(二個騎兵中隊與一個機槍小隊),挽馬制師團的炮兵聯隊為三十六門野 炮與十二門山炮。特設的馱馬制師團人數為28200人、挽馬制為24400人。同時在做 戰時日軍給各師團配屬特種兵及補充人員等,可使一個師團指揮的人馬達四萬人以上 在侵華戰爭中,由于作戰消耗,同時日軍感到四聯隊制師團行動不便,又搞出 了三單位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兩種編制。三單位制師團的編制為師下轄一個步兵 團,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四門步 兵炮)。步兵大隊無大隊炮小隊,炮兵聯隊為二十四門山炮或野炮,騎兵聯隊改為 搜索聯隊,其他如輜重、工兵等后勤部隊也大為減少,編制人數為12800人。獨立 混成旅團轄五個步兵大隊與一個炮兵隊、通訊隊、工兵隊、輜重隊等,總人數約 5000人。步兵大隊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四挺重機槍)、炮兵隊轄一個 山炮中隊與二個野炮中隊。這兩種部隊都是主要做為守備用途的,同時具有小規模 的野戰能力。 到了武漢戰役結束之后、由于戰場的擴大與戰爭消耗,日軍越來越多將三單位 制師團與獨立混成旅團投入了第一線。因此、日軍進行了編制上的調整,將三單位 制師團的后勤部隊予以補充,使總人數達到了1.5-1.7萬人。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 大隊改為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總人數達6000-7000人。該編制僅限于 一線部隊,守備部隊仍為原編制。另外又開始將四單位制師團改為三單位制。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后、日軍又編組了兩旅團制師團。師團下轄兩個步兵旅團, 旅團轄四個步兵大隊、步兵大隊轄四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八挺重機槍)。 師團無炮兵、僅直轄工兵隊、輜重隊與通訊隊,總人數為11980人。 到了一九四四年、日軍又將師團分為甲乙丙三種(此時己無四單位制師團 了)。甲種師團有兩類、一類為原有的常設師團、總人數為2.1萬人,擁有三十六 門75mm山炮或野炮。一類為原有的特設師團與三單位制師團,總人數為1.8萬人。 乙種師團也是三單位制師團、只是沒有炮兵聯隊與騎兵(搜索)聯隊,總人數為 1.4萬人。丙種師團即兩旅團制師團。同時、日軍又出現了獨立警備隊與獨立步兵 旅團兩種編制。獨立步兵旅團的編制與兩旅團制師團所轄的步兵旅團相同,人數為 5100人。獨立警備隊下轄六個步兵大隊、大隊下轄三個步兵中隊與一個機槍中隊 (四挺重機槍),無特種兵(在此處、特種兵指步兵以外的其他兵種),總人數為 4900人。 一九四五年、日軍對兵力編制做了最后一次調整、大致有以下幾點、1、給丙 種師團的步兵大隊增編一個步兵炮中隊。2、將獨立混成旅團的步兵大隊改為轄有 四個步兵中隊、一個機槍中隊與一個步兵炮中隊,人數達1500人的大編制。旅團炮 兵則轄有六門野炮與十二門山炮,同時其工兵、輜重部隊也予以擴編,使其總人數 達8000人以上。3、編組了丁種師團,其編制大體與丙種師團同,但無特種兵。其 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只有四挺重機槍,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
亮劍里的日本軍官為什么日語說的那么好?
是日本演員,亮劍1里的山本在亮劍2里也出現過,說的都是日語
日本軍官級別,機關長,旅團長,和大佐,哪個大?順便給我說下全部排名,謝謝
日本陸軍軍銜共計6·等16級,即大將、中將、少將、大佐(校)、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準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日本陸軍也有元帥軍銜,但規定由日本天皇從戰功顯赫或資深的大將中選任,頒賜元帥封號,自明治維新后至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共有17位陸軍大將被天皇頒賜元帥軍銜。日本軍銜與有些國家不同的是,大尉、大佐、大將的領、肩章上都只有3顆而不是4顆星。在日本陸軍中,軍司令官常是中將或大將軍銜,師團長多是中將軍銜,旅團長多是少將軍銜(也有個別是中將軍銜的),聯隊長多是中佐或大佐軍銜,大隊長多為少佐、大尉軍銜,中隊長多為中尉軍銜,小隊長多為少尉軍銜。(侵華日軍陸軍的編制 中佐 少佐)更多
。其 步兵大隊的機槍中隊只有四挺重機槍,步兵小隊僅有一挺輕機槍與一個擲彈筒。
亂了
那是不是大佐比機關長大
差不多 機關長的軍銜是大佐或者中左
嘿嘿
給個采納唄
好吧
日本對華侵略的最高軍官是誰
現在的孩子沒認真讀書么
1939年后,中國境內的日軍劃分為關東軍(東北地區)和中國派遣軍兩大系,相互沒有隸屬關系
關東軍歷任司令 (九一八事變之后) ——
本莊繁
武藤信義
菱刈隆
南次郎
植田謙吉
梅津美治郎
山田乙三
中國派遣軍歷任司令官——
西尾壽造
岡村寧次
日本軍官中的少佐、大佐等一些軍官分別等于中國軍官的什么級別?
二戰期間日軍少佐、大佐相當于中國現在軍銜的少校、上校。
舊日本陸軍軍銜分為將宮、佐官、尉官、準士官、下士官和兵,計6等16級。佐官相當于校官,準士官相當于準尉,下士官相當于軍士。16級次序為: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準尉、曹長(上士)、軍曹(中士)、伍長(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中國軍銜和相應職務:正大軍區職:上將、中將;副大軍區職:中將、少將;正軍職:少將、中將;副軍職:少將、大校;正師職:大校、少將;副師職(正旅職):上校、大校;正團職(副旅職):上校、中校;副團職:中校、少校;正營職:少校、中校;副營職:上尉、少校;正連職:上尉、中尉;副連職:中尉、上尉;排職:少尉、中尉。
擴展資料:
軍銜制度
1840年日本從中國鴉片戰爭失利中得到教訓,看到了改良“兵制與兵器”的重要性。1853年6月,美國軍艦炮擊鹿兒島。第二年,英、美、法、荷聯合艦隊又向下關轟擊。日本蒙受恥辱,決心急起直追,效法歐美,改良兵制。當時日本還處于幕府時期。幕府決定仿照西洋軍隊,組織洋式兵隊3個大隊,包括步、騎、炮兵共計13625人,"井模仿西洋兵制,規定陸海軍將校的階級"。這是日本歷史上最早設立的西歐式軍銜制度
參考資料:日本軍銜-百度百科
為什么我國抗日時,日本軍官都跨戰刀?
日本軍人身份的象征。
其實日軍的軍刀能夠殘留在軍隊中是受到19世紀初西方軍隊的影響,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全國上下各個方面開始向西方靠攏,就連貴族們的社交禮儀也全面學習西方。加之明治之前的日本貴族就有配刀顯示身份的傳統,日軍在學習西方的時候也發現西方軍中軍官們也有在各種場合配刀的傳統。于是軍官配刀也就在軍中保留下來,作為軍官身份的象征。同時也是軍中激勵士氣的手段之一。
在白刃格斗中,軍官拿著軍刀帶頭沖鋒,的確很大程度的刺激了日軍的兇性,而在東南亞和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武士道白刃格斗在自動火器面前很少有表現的機會。軍刀的作用也就沒有體現了。
看看二戰后重建的日本陸上自衛隊就知道他們已經徹底舍棄了軍刀。
日軍的軍刀裝備,軍曹(士官)以上就能裝備,稱九五式軍刀。刀柄仿照軍官軍刀刀柄的花紋(如櫻花和絲帶纏花)用銅或鋁壓制而成(圖6)。刀的閉鎖裝置如同日本三二式騎兵軍刀,為橋式,但不在刀柄一側,而是在刀柄上部(持握時手掌的虎口處)。此外,士官軍刀刀刃有血槽,形制為日本刀中所稱的“棒槽”式,即一條血槽由鎺本直貫刃尖。護格、刀穗環無花紋,刀鞘為皮制。士官軍刀制作完全為機制,有不少與三八式步槍配用的三十年式刺刀一樣印有三環(工廠出品標記)。
但是要注意的是只是在野戰部隊或者說經常作戰的崗位上才會裝備。像日軍的文職,比如師團部或旅團部地文職就沒有裝備。而在后方只有在某一部門的主要負責人才會裝備。有時候他們的軍銜也是很高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全球視野網 » 日本軍官對 日本軍官分級